長城資源調查共覆蓋黑龍江、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古、山西、寧夏、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青海、新疆等十五個?。ㄊ校﹨^,采用了田野考古調查的專業方法,并充分利用了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對明代長城的調查,開創性的建立了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合作、考古調查與測繪相結合的工作模式。
由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和協調,長城沿線各省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考古、測繪專業技術人員聯合組成144個調查隊(組),分工協作。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2006年10月,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簽署合作協議,同時在中國文化遺產院設立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項目組,負責該項目的具體實施。2007年調查工作全面展開。

圖一一 明長城資源調查組織機構示意圖
、
圖一二 國家文物局、測繪局合作協議簽署現場

圖一三 長城資源調查啟動會
國家文物局根據長城的時空分布規律,統籌安排,確定了“明長城資源調查”和“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兩個階段的工作。
調查工作分為前期準備、野外調查、數據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幾個步驟進行。
前期準備工作包括:
繪制工作計劃用圖、劃分調查區域、開展試點工作,積累調查經驗、制定相關標準、規范和制度、開展國家和省內兩級培訓,進行人力準備、建立兩級長城資源調查組織機構、為隊員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等。

圖一四 甘肅長城資源調查試點工作

圖一五 甘肅試點報告

圖一六 長城資源調查部分規范、規程文本

圖一七 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方案、評審方案等

圖一八 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培訓班授課現場

圖一九 各省培訓班授課現場(以遼寧省為例)

圖二〇 現場培訓
野外調查工作包括:
1)確定調查對象。包括:長城本體、附屬設施及相關遺存等。2)利用1:1萬影像圖、地形圖、航拍片作為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用圖,對被調查對象進行現場標繪確認。3)利用GPS等設備采集相關數據,作為日后數據整合的原始資料。4)調查人員需每天填寫調查日志,對調查對象進行文字記錄,并填寫長城資源調查登記表。5)按規定精度要求對所采集的GPS數據及其他量測數據進行校核、保存和記錄。6)原始文字及數據資料由專人臨時歸卷管理。7)通過考古學的方法,結合文獻和前人經驗,判斷墻體的時代。8)對長城墻體長度進行精確測繪。

圖二一 現場標繪

圖二二 標繪圖

圖二三 全站儀現場測繪

圖二四 拍照記錄

圖二五 攝像記錄

圖二六 測量射孔間距

圖二七 明長城新發現遺跡舉例(火池???天津)

圖二八 明長城新發現遺跡舉例(居住遺址???天津)

圖二九 隊員風餐露宿

圖三〇 雪中調查

圖三一 翻山調查

圖三二 涉水調查

圖三三 午后隊員在長城腳下臨時休息
項目組通過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檢查,工作指導,質量監控,以及嚴格按標準對調查資料進行分級驗收等措施保證此次明長城資源調查所得數據的真實、完整、規范。

圖三四 長城資源調查座談會

圖三五 長城資源調查階段性工作會議

圖三六 項目組赴調查現場驗收

圖三七 室內驗收
調查工作得到了長城沿線地方政府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