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是國家文物局直屬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35年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1949年更名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是新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主辦并管理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1973年更名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1990年與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合并為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8月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要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目前的主要職責是:開展文化遺產發展戰略、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學科體系、標準化體系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組織實施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及預備清單動態信息和預警監測系統建設,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相關研究;開展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代表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勘測、設計、規劃、保護、施工、監理等工作;承擔國家文物保護對外援助工程;開展文物保存狀況調查、文物材質、文物保護材料等研究,開展館藏文物修復、保護方案設計和組織實施及其效果評價,開展傳統工藝技術、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開展行業資質培訓、專業技術培訓、工程專項培訓和國際合作培訓;開展出土文獻、考古調查、文物保護標準化等研究及局委托的重大基礎工作;承擔國家文物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歷經七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已建設成為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人才優勢較為明顯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除羅哲文、杜仙洲、余鳴謙、胡繼高、王丹華、黃景略、黃克忠等享譽國內外的老一輩專家學者外,還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截至2021年3月,全院在職員工121人,具有高級職稱者73名,具有博士學位者26名,碩士學位者5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28名。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文物保護科技、古代建筑及巖土遺址保護、設計規劃以及博物館、水下考古等多個學科方向,形成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各具特色又交叉融合的文物保護專業體系。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以及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等。
多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持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承擔了國內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及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術咨詢、評估和技術服務等業務工作。據初步統計,全院承擔、完成了文物保護維修設計以及指導施工項目五百余項(含重大項目一百余項),文物保護科技項目三百余項(含國家級項目二十余項)、國家基礎研究研究項目二十余項,出版論著一百余種,承擔的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國際重要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學術團體、國外著名科學研究機構和知名大學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處、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管理辦公室等均掛靠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